很多企业都有这样的现象:上下级很难沟通。当你和他谈论目标时,他谈论资源,当你和他谈论资源时,他谈论路径,当你和他谈论路径时,他谈论激励……永远不会进入一个频道。
有效的沟通应以共识为基础,前一阶段的共识是后一阶段沟通的基础。因此,不应该吵架,而应该在特定的时间吵架,吵架后形成共识,然后吵架下一件事。整个过程环环相扣,不可逆。
企业真正应该争吵的是以下几件事:
01
商业模式和战略(方向)
商业模式和战略必须严格区分。回答企业的商业模式“做什么生意?”的问题。回答企业的商业模式“做什么生意?”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价值创造,即为客户创造什么价值,二是价值捕获,即如何获得收入,即财务模式。
企业战略回答“如何选择和放弃这个生意?”的问题。说白了,主要是放弃。因为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而放弃每个人都不愿意放弃,可以放弃是一种策略。事实上,企业往往喜欢把两者放在一起谈论,事实上,由于两者的相关性,也可以一起谈论。
虽然有经典的商业模式和战略管理工具可以应用,但我仍然认为这个层面更像是老板的灵感。所谓的专业工具,外部咨询公司的计划,总统顾问/教练的指导,无非是帮助他们增加信息或消除错误。真正的决定是老板,他们应该“广泛倾听,独断专行”。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应该认真开放“战略务虚会”。会议可邀请上下游合作伙伴和外部专家参加,强调平等沟通“私董会”。会议不能太“务实”,否则会变成抓壮丁,按指标。“指标分解会”。大量的企业会掉进这个坑里,老板们总是不耐烦地想“下跳棋”。
事实上,要操大盘,稳得住才是本事。当然,这样的会议不能太多“务虚”,不能开成“头脑风暴会”。思维需要“虚”,结论必须“实”。相反,会前要有充分的信息导入,会后要有讨论工具的支持和具体的结论总结。这些结论通常包括:
· 洞察企业的经营环境;
· 分析竞争(对手)格局;
· 判断未来趋势(终局);
· 对现有商业模式和战略的一些评论,做错了什么,做对了什么,坚持什么,放弃什么;
· 对新机会的态度是引入新变量后对商业模式和战略的影响。
这些结论是下一步战略规划的基础。
这些结论是下一步战略规划的基础。由于后续有一系列会议,预算核定必须在年底前完成,“战略务虚会”应在8-9月左右完成。当然,组织越大,他们就越早,阿里巴巴将于7月启动第二年的战略梳理,而华为将于3月启动第二年的战略制定。
02
管理目标(目标)
当“战略务虚会”在确定了方向后,企业将确定收入、利润、市值等大的经营目标。这个大的业务目标应该成为各种具体的目标,让组织的每个模块(战略领域)朝着同样的方向行动。企业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每个部分的行动都会影响其他部分,也会影响其他部分。
因此,要实现战略目标,不仅要拆分大的业务数字,还要用加减法来压制指标(这是许多初创企业的做法)。业务数字只是一个结果,真正需要关注的是结果的驱动因素(Drivers)。在某种程度上,利润中心以外的成本中心和成本中心承担的最关键的指标是什么。
只有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利润中心承担的业务指标才会得到支持,故事才会讲清楚“圆”。因此,这部分也被称为“战略解码”。
该领域有一个成熟的工具:一个是战略地图,即连接管理中需要完成的关键行动逻辑图;另一个是平衡评分卡,即量化要完成的所有关键行动,形成特定的目标。工具很成熟,但能用好的企业并不多。
我们练习了几次,发现重要的原因是学习成本太高,企业很容易半途而废。此外,2016年,我还在哈佛大学与两种工具的创造者之一卡普兰教授交流时提到,对于新兴企业来说,“用户资产(user assets)”这些指标似乎不能简单地放在那里“客户维度”。
由于上述原因,更简洁的OKR进入了企业的视野。OKR是一种主动、循环的目标管理。严格来说,虽然有人把它捧得很高,但这并不是管理思想或模型的创新,只是时代选择了它。事实上,虽然书本的知识含量更丰富,但人们宁愿拿起手机。
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准确拆分,企业应做好工作“战略规划会”。事实上,只要我们理解业务逻辑,有统一的工具支持,我们就可以坐在一起交谈,总是达成一些共识。最怕的是两个误区:
一是高层单向压力指标。大多数情况下,指标必须由高层自上而下发起,但必须经过自下而上的反馈验证,否则就会成为一厢情愿。因此,指标的共识必须是上下级充分互动的结果。
二是各战略领域负责人自言自语。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谈论目标,拒绝形成共识,更不用说支持公司实现的大目标了。因此,此时必须有一位强大的内外教练,以强大的输出导向引领讨论。在某种程度上,“战略规划会”不是技术战场,而是人心战场。
鉴于目标分解的复杂性,“战略规划会(战略解码会)”达成共识可能需要几次会议,通常应该在9月到10月左右完成。
03
组织和人力资源(团队)
当我们确认每个战略领域的目标时,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企业往往会发现一些指标并没有完全落实。有些部门表面上落下,但这些部门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对这些指标负责。换句话说,根据目前的部门定位或组织协调机制,这些指标很可能无法完成。此时,有必要调整组织和人力资源。
组织更多的是框架设计,人力资源更多的是关于人的选择、使用、教育和留存。说白了就是“人才建设”。如果没有人的支持,一个优秀的组织设计就是一个空架子;同时,如果一群优秀的人缺乏合理的整合方式,那也是徒劳的。因此,大多数企业也把两者放在一起,说流行点,也就是说“排兵布阵”了。
这个领域是企业的“重灾区”:就组织而言,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是根据管理层的业务直觉进行盘点和设计。就人力资源而言,盘点没有标准,大部分都变成了“点人头”,不能呈现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没有规划标准,选择育儿是固定的常规,不受战略变化的影响,更难形成定量呈现,以支持业务管理目标。
以上只是一种现象,本质在于老板对组织和人力专业的蔑视,并选择使用自己的感觉。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些现状,我一直致力于以下工作:一是普及组织设计的不同选择和相应的基本原则;二是普及“人力资源战略地图”和“人力资源效率仪表盘”。
基于上述专业工具,“组织人力规划会议”校调组织与人力与战略的一致性可以顺利进行。当然,要动员组织和人力,就要重新划分企业的利益格局,这是人心的战场。
要开好这次会议,关键是要对数据进行大量的分析,从逻辑上找出在组织和人力上承担商业模式和战略的姿态,否则就会陷入简单的利益纠纷。就这次会议而言,应该是高层的构思,所以在一定范围内“开小会”,而“开大会”只是把这个想法落地的动作。
“组织人力规划会议”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关键人员的任免,第二部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若干部署,更像是人力资源部内部“业务策略会”。一般来说,第一部分应该在11月左右完成,然后是后续“预算会”,第二部分只能在12月前完成。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商业模式和战略变化不大的企业,首先要开业“战略规划会”,后开“组织人力资源规划会议”。但是,对于商业模式和战略变化较大的企业,首先要开业“组织人力规划会议”,再开“战略规划会”,先确保组织逻辑与方向一致,再落位指标。
04
策略
上述部分决定了企业可能要走什么“方向”,什么样的实现“目标”,什么样的“队伍”去走承接。完成上述步骤后,至少在每个战略领域“主驾驶”已确定。完成以上步骤后,至少在每个战略领域“主驾驶”已经确定了。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确定他们的策略。策略是找一个“杠杆解”,也就是说,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内,用最聪明的打法实现这一领域的突破。有点像“战略”,但由于它是一个特定的领域,它不能上升到战略水平。
由于涉及到各个专业领域的知识,这里不再是集体层面平等讨论的话题。由于战略领域的不同,每个战略领域使用的核心工具也不同。各部门应同时召开“业务策略会”,由各领域负责人牵头,邀请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讨论,方案由领域负责人出具。
当然,最后“定板”或管理领导,重要的战略领域也需要EMT或管理委员会等最高决策机构,由老板亲自决定。这类会议应在12月前完成。
需要警惕的是,由于领域负责人的对抗,这类会议往往无法开放,也无效。没有真正能力的人往往希望改变两个约束条件来解决:
第一,希望增加资源;第二,希望延长时间。但我常说:“没有资源和时间的限制,就没有必要制定策略和计划。”老板们说得更直接:“如果所有的资源都准备得这么充分,谁来做就不一样了。你想做什么?”
05
路径
在确定战略时,应能够给出具体的行动计划。而且行动计划可以实现粒度的极致,包括在内“每个阶段”的“每个方面”做到“什么程度(具体目标)”。
这种会议被称为“部门工作计划会”,讨论范围应在各部门内,属于“自治”类别是团队管理的基本功能。有时候,团队领导可能不会通过会议来规划路径,而是采用一对一的辅导,这是没有问题的。形式不重要,关键是上下级要有共识。
当然,有很多管理者不能开这样的会议。管理者意识和技术不到位是原因,最终结果自然是“团伙式作战”,一拥而上,而不是各司其职。这种困境大多是因为上下效应,上面的不好,下面的不好。道理很简单,没有压力传递,也没有规范传递。
“部门工作计划会”应在12月前完成,但拖到次年1月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在中国人的习惯中,过去了“年”只是新的一年。
06
资源
有了路径,就可以给资源了。归根结底,资源就是预算。企业预算有两种,一种是财务预算(可分为成本预算和资本预算),另一种是人工预算。可以合理地说,预算只有在有了路径(行动计划)之后才是最准确的,但实际上,企业不可能等到所有部门都制定行动计划后才批准预算,这将不可避免地推迟战斗机。
事实上,预算不需要达到如此细的粒度,而是一种基于生产比逻辑的资源分包。所谓投产比,即效率(Efficiency),具体分为财务效率(财务效率)和人力资源效率(人力资源效率)。一般逻辑是根据一定的目标输出,按照可接受的效率标准划拨投资资源包。由于粒度是基于各专业领域的投产比,因此在组织结构调整和关键人员任免后,应确定预算。所以,“双预算会”具体完成时间约为12月前。
原因很简单。由于各专业领域的大目标(输出)已经实现,负责人已经到位,TA应根据自己的战略方向承诺生产率。这实际上是迫使TA主动思考下一个策略问题。许多企业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根据财务报告的习惯,在年底完成预算,第二年实施。事实上,目标和责任人并没有固化,这样的预算也不是很严重。即使在年底评估预算达成率,也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不是真的,那就很尴尬了。
07
机制
谈完资源后,还要关注激励机制。一个好的激励机制应该保证前进是有益的,不动或后退是有害的。这样就解决了业务负责人的动机问题。如果目标准确,团队优秀,战略清晰,路径可靠,资源充足,动机强,就不可能没有好的结果。
然而,应该强调的是,激励问题不应该是一个常规的讨论问题。在业务周期开始之前,应尽可能规范资金分配规则。否则,不管你怎么调整,还是会有人觉得“低于预期”,因此,必须有标准“提前建好”。
但实际上,常规事项可以通过常规机制来激励,但例外事项需要通过例外机制来激励。经常拓展新业务领域的企业,特别是每年都要检查新业务领域的激励是否合理。如果发现激励机制不合理,则需要重新评估业务的难度和前景”特区式”激励,让业务负责人真正热情奔跑。
这种“业务激励计划会议”必须在12月前完成,否则,等到新的一年开始做生意,激励还没有到位,效果可能会大大降低。
08
应用逻辑
在每个业务周期中,一个成熟的企业都应该清楚地说明上述要素。该开的会议,认真开,开一个开下一个,直到闭环结束。需要提醒的是,企业在第一次尝试这种正式行动时,往往效率不高,但必须坚定,相信这些行动是有意义的。每年进步一点,不断加强这一点“经营循环”,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拥有科学的管理体系。
其实这个业务周期不仅仅是指导企业如何开会,更是企业中的一种思维逻辑或方法论。
在一个大组织中,老板管理的粒度不能太细,必须大大小小。有一次,在与张瑞敏先生沟通时,他告诉我,他只是在企业里“目标(目标)-团队(团队)-机器(机制)”。当然,他所说的“目标”包括我们上面提到的内容“方向”和“目标”,但更偏“方向”一点;他所谓的“机制”其实包括我们上面提到的。“资源”和“机制”,他可以做点什么“用多少钱”和“发多少钱”,都算作是“机制”。
对于像他这样的企业家来说,战略和路径确实不是他应该考虑的问题。
这是非常聪明的。对于像他这样的企业家来说,战略和路径确实不是他应该考虑的问题。可以预见,一旦老板介入这些环节,事情就会变成他的事情。
在组织的具体战略领域,要注意“目标-策略-路径-资源-资源”。每个人都应该用这种逻辑来讨论事情,以确保达成共识。原因是公司已经确定了方向、团队和机制,没有必要再谈。因此,我们应该根据确定的目标构思战略,规划路径,争取资源。
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是,有些人喜欢在接受目标后挑战激励机制,但说实话,我不认为机制已经改变了,这件事可以成功。你可以喊两口,但是佛系应该对公司能给什么有点了解。说实话,如果你取得了成就,老板就看不到,也看不到铁石心肠。你所遭受的损失最终会得到弥补。
悟空人力资源管理将继续为您提供人力资源行业信息和相关问题回答,同时我们开发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已被数千家国内企业选择和认可,帮助企业实现报销分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考勤、电子签约、招聘培训、餐饮消费信息控制和数据分析,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悟空云产品更多介绍:www.72crm.com